導讀:中國去年 11 月發射的“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 1 號”數據面向全球開放共享,助力各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和決策。
9 月 22 日消息,2021 年 11 月 5 日,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 1 號(SDGSAT-1)在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。該衛星是世界上首顆專門服務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科學衛星,由中國科學院“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”先導專項研制,是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(CBAS)規劃的首發星。
據中國新聞網昨日報道,當地時間 20 日,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紐約“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”部長級會議上宣布,中國去年 11 月發射的“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 1 號”數據面向全球開放共享,助力各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和決策。
據介紹,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 1 號旨在探測陸地、海洋等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參數,可精細監測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。昨日,該衛星的開放科學計劃服務系統已正式上線,接受全球各國科研人員的數據和研究申請,為從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國內外科學家提供科學數據。
▲法國巴黎市微光遙感衛星影像圖
此前,2021 年 12 月 20 日,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 1 號首批影像正式發布,包括我國長三角、山東半島、西藏納木錯、新疆阿克蘇、北京、上海及法國巴黎等多個地區和城市的微光、多譜段與熱紅外成像儀影像。
其中,微光成像儀通過探測夜間燈光的強度和分布,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居格局。多譜段數據具有大幅寬、高信噪比等特點,其波段設置適用于各種渾濁水體的水色指數、透明度和懸浮物等的監測。熱紅外成像儀可精細探測陸地表面與水表溫度、農田精細水熱動態變化、城市熱能分布等,為作物長勢、病蟲害發生環境、能源消耗、地表溫度變化提供基礎數據。